描绘时代风貌,展现人民风采
——“山乡巨变的吉林答卷”报告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侧记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书写,广袤山乡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正为文学创作敞开天高地阔的无限可能。8月28日下午,由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办、吉林省文学院、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山乡巨变的吉林答卷”报告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在梨树黑土地学院举办。这是吉林省作协团结带领我省作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繁荣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推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我省18位作家共赴这场文学研讨盛宴。
与会作家及省作协、黑土地学院领导合影
报告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现场
“为山乡立言,为时代而歌”
研讨会上,省作协副主席景凤鸣对每一位赶赴现场参会的作家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问候。他指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梨树,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至今已4年有余。我们今天在这里开会,就是关注黑土地,关注现代农业,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以文学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以作品和文学行动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吉林的山乡故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和城乡面貌的变化上,更蕴含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中。省作协鼓励作家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反映吉林发展变迁的文学创作中,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作品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与活力,激发更多写作者为吉林在新时代全面振兴中实现新突破贡献文学力量。
省作协副主席景凤鸣主持会议
两年来,省作协采取有益的务实举措,全力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向深向实发展。不仅出版了一系列展现吉林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在报告文学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省作协副主席任林举说,为推动《黑土流金》报告文学作品集的诞生,确保每一篇作品都符合高标准的文学要求,省作协付出了诸多努力。包括全面布局报告文学作品创作,明确每一部作品的方向和主题,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计划,对作品征集、审阅、遴选、编辑、出版等各个阶段严格把关,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作品质量,也为广大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平台,推动了吉林报告文学创作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省作协副主席任林举发言
《黑土流金——山乡巨变的吉林答卷》是一部集中展现吉林乡村发展巨大变革的文学作品集,共收录吉林作家创作的26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生活,以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将吉林乡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呈现给读者。他们在作品中展现了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乡村的物质变迁,更注重描绘了农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的转变,字里行间都承载着作者们对吉林乡村的深厚感情。他们关注到了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乡村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吉林乡村的巨大变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果。
在研讨会上,作家们深度交流了作品创作思路和创作感受,回顾了深入最基层生活和脱贫攻坚最前线的采访经历。作家李春良回忆:“我曾行走在海兰江畔,先后在光东村、金达莱村、河南村、松江村、靠山村等十几个村庄居住采访,深入生活,与驻村干部、贫困村民、扶贫工作队长交流深谈。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海兰江畔热火朝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摆脱贫困的顽强斗志和拼搏精神让我深受感染和激励。是这些经历和感受,给了我启发和昭示,不断的激励我完成对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寻找,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做社会的吹哨人固然重要,但做时代的歌者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和使命。”
作家李春良发言
作家陈晓雷高度肯定了这次集体创作活动。他说:“采访与创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次省作协组织作家们深入吉林广大乡村,围绕‘山乡巨变’的主题开展采访创作,是报告文学委员会成立以来的首次集体行动。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作家们皆信心坚定,顶风冒雪赶往吉林、延边、白城、榆树、四平、辽源、梅河等地区,了解农民生活现状,了解村干部脱贫攻坚的实施目标,了解农牧企业的发展态势。作家们走村串户,田野调查,倾听农民心声,追踪驻村干部踪迹,访问农牧企业经验得失,发扬了‘为山乡立言,为时代而歌’的使命及担当精种,真正成了大时代进程的记录者、发掘者,讴歌者。”
作家陈晓雷发言
作家龚保华在文章《仓廪实·文兴邦·风光好·日月长》中着重强调了伊通满族自治县对于创新乡村振兴模式的有效探索。她说:“司马迁曾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伊通‘文明经济’的深入采访,让我深刻切实地理解了这句话。通过开发满族黏豆包、萝卜间种圆葱、黏玉米等文明小院特色‘好项目’,整合人力、技术、宣传、销售等‘好资源’,帮助农民获得高于同类产品的‘好收益’,彰显‘好人得好事’的好导向,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明经济’的‘小杠杆’撬动了文明实践的‘大跃升’。”
作家龚保华发言
《鹿鸣东丰》是作家王德林创作的近两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他对东丰鹿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梳理与回望。2022年11月中旬,他顶风冒雪,深入东丰县采访一个星期,其间,与20多位采访对象交谈,召开多次小型座谈会。把东丰县独具特色的梅花鹿产业发展之路以文学之笔描绘的有声有色。他说:“新时代中华大地实施的脱贫攻坚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让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作家,为时代立言,为时代明德,我们责无旁贷。”
作家王德林发言
山乡巨变不仅为贫困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学中,这一主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家周云戈通过文学作品讲述了大安市两家子镇脱贫攻坚前后鲜明的对比和变化。“20年前,全镇12个村,全部都是贫困村,广大农民群众一直都在贫困线上生活,即使有改善,变化也不大。20年后,这里的变化把我惊呆了。全镇都实现了‘村村通’,群众住房实现了砖瓦化,百姓都说党的扶贫政策好,帮他们建房,给他们修路,还帮农户选择了脱贫致富的产业。特别是通过水田开发,村集体经济富裕了,农民真的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生活。”
作家周云戈发言
人参不仅是吉林白山地区的特色,更是长白山脉的瑰宝。作家尚书华回忆他所创作的《参乡参魂》时由衷的感慨:“我自幼生长在东部山区,对当地乡镇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耳闻目睹,并不陌生。可当我真正走进参农、走进参棚、走进人参市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既新鲜又剌激,既兴奋又眼界大开。因为这次报告文学创作,让我对这个行业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补课。”
作家尚书华发言
作家迟建边谈到他眼中的农民时说:“我写了马占有的纯朴、善良、勤劳,谦卑,写了一根筋种好粮的执着,写了为了种好粮到处学习种粮技术的奔波,写了种粮的辛苦和喜悦。但我还想写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对于农民而言,土地不仅是生产作物的场所,更是承载着春种秋收,情感寄托的地方。他在作品中写道,“作为全国产粮大县,榆树市也正是有了像‘我是农民’马占有这样的种粮大户,还有榆树近百万直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自觉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责任。”
作家迟建边发言
作家杜波对省作协主编的这部《黑土流金》报告文学集表达了由衷的赞美:“这是山乡巨变的文学样本,更是吉林报告文学书写吉林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和发展之果的大手笔,作品中全方位、立体式、动态化讲述山乡巨变的故事;是一部再现新时期吉林人昂扬向上、奋斗达观的精神图景;是天空之下,黑土之上生长的风景;是一种恰于无声处的至美人间烟火气息;是每天向阳而生的华夏信仰。吉林大地,文学无疆,山乡巨变,向美而行……”
作家杜波发言
《黑土流金》报告文学作品集是作家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们认真雕琢每一个字句,力求达到文学与真实之间的完美平衡。作家李金龙谈到这部作品时不禁感慨:“各位老师的文章题目起得非常妙!任林举主席的《光东村纪事》、景凤鸣主席的《丰收引》、杨逸的《北风嘹亮》、文欢的《耳花绽放》、李谦的《稻浪奔涌》、王德林的《鹿鸣东丰》等,都有一种‘动’的体验。感谢各位老师为出色完成《黑土流金》创作任务,所‘动’的真心思,下的真功夫。”
作家李金龙发言
作家李谦谈到创作报告文学《稻浪奔涌》时的写作经历时说:“我来到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位于白城市镇赉县嘎什根乡的水稻实验站,每天清早4点左右起床,跟随青年农业科学家马巍博士在水稻试验田里按池检查、记录数据;白天马博士出去给稻农们讲课,我坐在台下认真听讲、记录;晚上我们同嘎什根乡农业站站长王建国等人一起去十里地之外的乡间听他们讲述那年那事那人那情... ...”
作家李谦发言
作家孙翠翠充分肯定了《黑土流金》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她在提到这部作品集时说:“这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现实意义重大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吉林乡村振兴实践的窗口,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总体来说,由省作协主编的《黑土流金》报告文学作品集不仅是对吉林山乡巨变的记录,更是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作家孙翠翠发言
作家王玉欣在谈到她的作品《岭上花开》时说:“回顾创作这篇报告文学的过程,我对此总结大致有两点,第一就是躬下身来,认真去做一件事情。第二就是从人物情感与细节中挖掘素材。我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是两个躬身乡土,经营果园,有梦想、有胆识的新型农民,他们将富硒苹果出口到俄罗斯,并通过线上直播,将珲春各地的土特产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各地。他们的事迹很朴实,但在采访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代新型农人,在守业、创业、开拓的路上,是怎样一种支撑,才让他们成为孟岭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作家王玉欣发言
作家文欢的作品多聚焦于历史人物、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在《黑土流金》报告文学作品集中,她着重写了中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李玉通过“深耕菌类资源保育, 助力产业扶贫”帮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她十分欣喜地谈到:“《黑土流金》这份答卷真的很漂亮,也很丰富,不仅把黑土地上生长的稻田、葡萄、西瓜、木耳等作物描绘得饱满而青翠,也把黑土地上的村庄和劳作的人们,写的感人肺腑!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与作家们的用心写作,我省报告文学委员会成立的初心,省作协的重视和扶持都是密不可分的。”
作家文欢发言
《黑土流金》报告文学作品集的出版,是吉林省作协带领作家对我省山乡巨变发展足迹的深刻记录,是对吉林地区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展现。研讨会中,作家们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充满热情和创意的交流为在场的每一个人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吉林乡村、感受山乡巨变的独特窗口,广阔视角和崭新思路。
“情系黑土大地,谱写奋斗篇章”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的盛会,也是一次聚焦黑土大地与山乡文化,以文学之笔唱响黑土家园的奋斗之歌。作家张赤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让黑土地永生》正是对伟大时代精神的深刻表达。
梨树县作为中国黑土地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其在农业现代化、科技兴农、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案例之一。《让黑土地永生》正是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和呈现黑土地保护利用过程中一套科学实效模式的形成及落地过程,作家张赤既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梨树模式”形成的见证者,通过这部作品,广大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奋战在黑土地上人们的炽热情怀和时代足音。
长篇报告文学作品《让黑土地永生》
省作协副主席、作家景凤鸣在谈到《让黑土地永生》这部作品时说,这是“一部充满情怀的写作”“一部体现承担的写作”“一部具有难度的写作”“一部实现了初衷的写作”。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一段关于土地保护和利用的科学探索,更体现了科学家、农民、工作者们对黑土地深深的依恋与不懈的追求,这些文字不仅是对黑土地的颂歌,也是对这个时代精神的映射。
作家陈晓雷评价这部作品“接地气,有新意,亮点多。”“这些农科工作者们无疑是这片黑土地域的创新者、开拓者。围绕黑土地保护的这个宏大主题,这群人们的艰辛创造,开启了一部崭新的农耕历史,他们的业绩推进了现代农业文明,他们的名字将在的历史长河中永恒,他们所构建的这片黑土粮田,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时代风标。”他谈到阅读感受时说:“《让黑土地永生》这部作品不可多得,它在记述农科学家等人群投入黑土地科技革命的同时,也成为引领广大农民摒弃旧农耕理念、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空间,自强不息、追求新生,走共同富裕之路的一面旗帜……”
“报告文学《让黑土地永生》,写的是人,述的是地,绘的是自然。这里既有享誉学界的高端人才,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民,群体的力量保护着黑土地的‘永生’,维护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善地’,绘制了一幅大花小花争绽放的彩图。”作家张伟感动于这片沃土之上的人民力量,也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说:“这是作者关爱自然的本真写照,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大地蒸腾之气韵,乾坤万里之气象。这部作品倾注了他的全部精力,他用他那灵性之笔,力图通过详实的、科学有据的描述,将‘梨树模式’记载进中国农业发展史的大百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黑土策’。”
作家张伟发言
“黑土地文学”作为“山乡巨变”创作的一部分,是一种深刻反映东北地区特有自然风貌、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的文学形式,东北黑土地上的生活故事和历史记忆也是吉林作家书写的重中之重。作家孙学军对张赤的这部有关土地、粮食和生命的报告文学作品给与了高度评价:“我们需要一个有着清醒认知和热爱的作家来主动进入这样的书写。这本书除了它自身的文学性,更重要是它的现实意义,总书记在视察梨树时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张赤的这部《让黑土地永生》,就是对总书记讲话的很好解读。”
作家孙学军发言
“守住黑土大地,保卫中国未来”这是作家杜波对《让黑土地永生》这部作品的高度概括。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让这片土地上种出更多、更好、更优质的粮食,是走好致富路,实现“山乡巨变”造福于民的关键举措。他客观诚恳地说:“这部作品既讲清了黑土地的历史、黑土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黑土地过度开发带来的土地危机,又以梨树黑土地为平面,重点阐释‘梨树模式’形成的艰苦过程和对未来的深远影响。它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悦耳的中国‘好声音’、吉林好故事。”
《让黑土地永生》不仅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关于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著作,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这部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更在主题深度和情感表达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研讨会上,作家张赤表达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之情。“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时代感怀,每个人都会有他那个时代的清晰印记。那些在黑土地上的人们,就是我今后写作力量的源泉;他们让我拓展了黑土地的视面;他们让我看到了黑土地的春天;他们用汗水谱写了黑土地的阳光灿烂。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大戏一直没有谢幕,他们仍然是舞台的主角,仍然光芒绽放。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把它用文字展现出来,记忆那些峥嵘岁月,让那些奋斗的人们成为历史的永恒。”
作家张赤发言
吉林省作协召开“山乡巨变的吉林答卷”报告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的总结和交流活动,更是对未来吉林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精心布局。今后,省作协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创作、推动创新、培养新人、加强批评、促进资源整合和深化交流合作等多方面举措,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吉林振兴实践,鼓励我省更多作家深入基层一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推动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