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写作与吉林文评 | 一场吉林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
5月16日,由吉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北方写作与吉林文评”座谈会在长春召开,这是省作协“作家回家”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丽,吉林省文艺评论基地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春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明彦、副教授于文思,讲师王增宝、孙琳和28位吉林作家参加会议。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这场作家与评论家的深度对话交流,围绕如何繁荣吉林省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网络文学写作的现状、问题及趋势,传统文学的可能与限度,文学创作和学院批评的关系等话题进行畅谈,共同探索北方写作与吉林文评的发展方向。
传统与现代:当下文学创作的思考
王春雨认为,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光大,也要发展“五四”以来的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学思想,并在当前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宏大背景下使文学创作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传统与现代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写作技术日益成熟,甚至已能写出水准不错的网络小说。这无疑将给传统作家带来挑战,呼吁作家要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保持创作活力。他反对将东北文学狭隘地局限于“东北”的地域概念,认为只有真正成为优秀作家,文学才能强大起来,号召与会者共同打造出吉林文学的独特个性和魅力。希望东北师大文学院作为吉林省文艺评论基地,能够与省作协密切合作,与吉林作家成为好友,为推进“北方写作”事业贡献力量。
传统文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家杨树谈到,传统文学有它独特的内涵和深度,文学经典能够触动人心引起共鸣,一代代文化传承要依靠文学经典。传统文学在发展中要注重意识创新,不断吸取新的元素和表现手法,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和风格,为传统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既要有诗和远方,也要构建自己的文学故乡。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传统文学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也要认识传统文学这一文化瑰宝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文化名片
网络作家林立强谈到,网络文学百花齐放,题材丰富,竞争激烈,佳作层出不穷,90后强势崛起,00后展露峥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受娱乐碎片化和短视频崛起影响,行业热度缓慢下降,市场逐渐萎缩,行业红利期已经结束。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精品化、差异化的,入行门槛逐渐提高,从全民创作变成精英创作,优质作品长寿畅销,平庸作品昙花一现。
网络作家张浩谈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网络文学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网络文学的门槛较低,导致一些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作品缺乏深度和内涵。其次,网络文学的版权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较快,导致一些作者的作品被抄袭、盗版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作者的合法权益。我觉得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必然会更精品化、质量化,市场也会越来越规范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网络文学在海外领域传播更广,也更加的“正能量”!
网络作家汪一迪谈到,现阶段网络文学写作主要存在三大矛盾:同质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同类型扎堆、模仿,甚至“拆文”融梗情况突出;市场性与文学性之间的矛盾。下沉市场的需求与文学性之间存在鸿沟;求稳与创新之间的矛盾。网文创作陷入“‘救猫咪’的节拍器”困境,稳定成熟的套路结构能够保证收益,但同时也封住了网文创新的前路,使其陷入模式化、套路化。以上三个主要矛盾还将持续存在,情况约等于当今华语乐坛,低成本劣币驱逐高成本良币是一种市场趋势和资本选择,无法彻底扭转,只能尽力缓解。如之前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季老师课上讲过的观点,只有当网络文学经历过传统文学已经走过的那一条市场化道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才会进入精品沉淀阶段。
创作与批评:创意的批评与批评的创意
于文思认为,创意写作侧重在“创作”,表面上看似乎与传统中文系所授的批评路径不同,但从内在来说,创作与批评都是对“文本”的加工,区别是一为创造性,一为学术性。如果以创意为视域,将批评同样视为一种创作,则可以走一条从实践反哺理论的路。想要达成这一效果,可以从批评的创意和创意的批评两方面入手。在批评之中引入创意,发挥“创意”的第一性价值,关注文学作品中真正动人的细微之处,让批评回归文本自身。文学批评的形式也应拓展出创意性,批评的形式应该更包容,有一个更灵动的视域,能主动生发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批评的态度”。因此,鼓励一点“好玩”的文学批评,来超越已经形成套路的文章。好玩往往来自创作者的感悟,来自对文学和生活最直观的把握。“诗缘情而绮靡”的情,也不仅是文学中的深沉情致,而同样带有天真和好奇。
作家陈晓雷谈到,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是相辅相成、并驾齐驱的一匹马和一辆马车。马跑得再快,后面也得有一辆车跟着。近年来,吉林的文学创作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文学作品知名度普遍偏低。我们要从创建文学评论奖励机制、创立稳健长持的评论骨干队伍、发挥文学评论专家优势三个方面做实我省文学评论工作。评论家是思想、心血、智慧的煎熬和燃烧,作家一定要尊重评论家,跟评论家交友,促进文学作品的提升。
评论与评刊:促进文学批评人才培养
王增宝认为,评刊为东师文学批评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契机。2023年起,东师创意写作中心与《鸭绿江》杂志共同举办“在东师读《鸭绿江》”评刊活动。针对重点作品,组织师生以文字与小视频的形式在《鸭绿江》杂志公众号发布评论,“东师创写”公众号跟进转发。通过批评及时介入文学现场,伴随作家成长。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学批评的不足愈发明显。批评对象主要围绕知名作家,批评文章需要在纸媒发表,但文学刊物版面有限,出版周期过长。因此,我们的评刊活动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人才培养模式。在既有评刊经验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获得省作协的指导和支持,与本省文学期刊合作,与本省作家结伴,定期发布关于本省作家作品的批评文章,并在“文学吉林”公众号及其它媒体发布,从而以评刊的方式助力文学批评人才成长,宣传本省作家,推进本省文学创作与批评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术研究与塑造经典:吉林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孙琳认为,经典不是自然生成的,经典是被塑造的。学术研究正是塑造文学经典的诸多力量之一。除了鲜活的文学现场的批评,吉林文学的历史资源也需要被充分挖掘。她从微观的角度,以一部作品胡冬林的《山林笔记》、一本杂志《作家》、一个社团赤子心诗社为例,探讨吉林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她提出,更加丰富的吉林文学应该“浮出历史地表”,关于吉林文学的研究也应该“浮出历史地表”。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发表平台高度方面,都有所追求。吉林文学不应局限于地域文学的概念。经过深耕式的重勘,吉林文学的文本、文学现象,都是可以载入文学史的。对研究者而言,探索吉林文学的“经典化”,大有可为;积极加入到吉林文学“经典化”的进程中,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