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聚能源源不断 通榆向海生生不息
刘士鹏(酵姆)
生于吉林这片热土,常闻言“东有长白,西有向海”。近日有幸在省作协的组织下,来到通榆这座美丽的县城,亲眼见证通榆新能源产业的革新图强,向海文旅行业的蓬勃发展。此行不仅仅在于探索和发现,更在于连接与共鸣。我们全体网络作家与通榆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纽带,这个纽带将我们的心灵与这片土地永远相连,让我们每个人真切感受到了吉林西部城市的活力和发展潜力,也为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和谐而惊叹,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新能源得天独厚,心能源凝心聚力,正当是车驰马骤,形势大好。
通榆县一直以其广阔的风能资源而备受瞩目。长年的积累使得这里的风力发电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就可以看到一排排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强风掠过大地时,蜿蜒成排的发电机组宛如舞动的银色巨龙,让这片风沙之地充满了动力和活力。风力发电机组高高矗立,轻盈的叶片载着自然的力量,在空气中奏响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这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巨人,不仅为通榆县注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居民们带来了更清洁的能源。除了风力发电,通榆还积极发展太阳能产业。此行来到华能、晶科光伏发电站后,登台极目远眺,一片片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绿色、可再生的电力。同时,通榆还大力推进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高效的储能系统,充分利用新能源的优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通榆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新能源的开发上。团结奋进的通榆人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能源之源并不仅仅来自于自然界的力量,更来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动力。于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悄然兴起——“心能源”。在三棵树10万千瓦风电项目现场,三一重工的厂区内,工人们凝心聚力,展现出与时俱进的豪情与担当,他们以无比的激情和奉献精神,不断推动着项目的进展,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工人们穿梭于风机之间,为保证项目按时完工而不懈努力。在工地上,每位工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团结一心,默契配合,通过紧密的沟通和协作,使得工程进展如火如荼。他们像一支默契的乐队,每个人都演奏着不同的乐器,协调一致地奏响着工程的进行曲。这正是“心能源”的体现,展现着通榆人内心的能量和激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只有内心的力量充沛,才能真正激发出创造力和创新的火花。这种“心能源”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发电方式,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是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向海湖风光独具,仙鹤岛自然和谐,诚可谓生态宜居,绿色发展。
向海保护区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此行的重要一站。在“吉林八景”评选活动中,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膺前三甲,以美在自然、贵在原始著称。近年来,随着通榆县特色旅游的推广和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这片迷人的湿地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清晨从县城出发,目所能及处尽是蜿蜒起伏的沙丘,其上尽是密密匝匝的原生植物,翠意盎然,生机勃勃。当视线中的绿色更浓郁之时,客车缓缓停下,只见一棵棵蒙古黄榆林苍劲挺拔地伫立着,仿佛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一道壮丽风景线。这片黄榆林远离尘嚣,纯净而宁静。在这里,时光仿佛凝固,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律动。踏入这片黄榆林,我被那些苍老的黄榆树深深吸引。它们的树干高大而粗壮,年代久远的岁月痕迹在皮肤上刻下了深深的纹路,似乎在述说着古老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更迭。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冠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让整个森林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息。蒙古黄榆的枝干矮小而柔韧,却以坚强的脊梁支撑着巨大的树冠,虽然柔弱却以群体的力量,形成树的海洋。这片黄榆保护林里大多是十几棵丛生,树冠虽不高却根深蒂固,树干虽不粗却坚不可摧,因此有“生而百年不死,死后其干百年不倒,其根百年不烂”的说法,常言人杰地灵,蒙古黄榆的团结坚韧,恰如通榆人的精神内核,锲而不舍,驰而不息,齐心协力,笃行不怠。
望着车窗外缓缓远去的黄榆林,油然而生一种与戍关勇士告别的豪迈感,热血沸腾,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待到向海湖缓缓出现在车窗外,潋滟水光映入眼帘,我看到了更为震撼的景象。出发前对向海湖的种种臆想竟无一相应,向海湖面介于蓝绿之间,云影掩映下,流动着一层牛乳般的白色光泽,呈现出一种奇妙梦幻般的美感,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草原、湖泊、沼泽、沙丘、榆林、灌丛天工巧合,生境错综多样。为更好欣赏向海湖的风采,我们登上了东西两湖之间的揽海阁,在顶层极目远眺,向海美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莹绿泛白的湖水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仿佛天与海在这里融为一体。清风轻拂着脸颊,海风带来的咸涩味道让人心旷神怡。苍天碧水,风清景明,白鹭翩然飞过,风姿幽雅,野鸭成群结队,画出涟漪。惜别美景,众人迫不及待前往仙鹤岛和百鸟园,种类繁多的植被,温润适宜的气候使向海成为百鸟繁衍生息的安乐窝和春秋迁徙的必经之地,候鸟们纷纷安家落户,哺育后代,行在栈道之上,环岛水域内尽是过人高的蒲草芦苇,茂密连片。由水及天,由泽及草,自沙及苇,鸟之所覆,无所不在。众鸟之中,丹顶鹤独立禽群,身姿高挺,修长的颈项优雅地伸展着,尖尖的鸟嘴微微张开,一抹鹤顶红冠鲜艳夺目。当它幽雅地在水边觅食时,步履从容,给人一种恬静宁和的感觉。当它展翅高飞时,那雄浑的鹤唳声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秘的世界。据饲养员所说,丹顶鹤品性高洁,从一而终。亲临睹鹤,更赏其雅,不虚此行。
返程途中,感慨万千,通榆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充分地展现出来。资源优势和发展能源产业相辅相成,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通榆县凝聚新能源和“心能源”合力,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风气正的有机统一,不仅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更绘就出一幅绿满通榆、水润鹤乡的秀美画卷!
作者简介:
刘士鹏,男,1992年8月生,满族,中共党员,笔名酵姆,网络小说作者,代表作《恐怖直播间》《魔斗三国》《我真不想救人了》《探店禁忌》《捉鬼手机》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有声小说。服役期间在吉林消防支队网站发表多篇纪实稿件。2013年4月,获得吉林市消防支队“优秀士兵”称号,2015年度 17K小说阅读网“微信人气作者”第一名,2022年5月获得“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抗疫奖章。
孙敏(念一)
我,大抵是迷醉了。
源于鹤顶的那抹艳红,源于茫茫向海的苍水,源于茵茵湿地的流云,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
从下车的一刻起,世界就变得不同了,耳边不再是车水马龙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风的呢喃。她在述说过往的旖旎,在陈述空灵的永恒。置身其间,时空静止。只有扑通扑通的心跳,连着湖中起伏的波,一下又一下冲击着大脑,让人忍不住呼出积郁已久的浊气。
我时常会想,到底要怎样的活着,才算惬意悠然。思来想去,终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奢望。于是我变了思路,想着学李涉“偷得浮生半日闲”。或醉梦于午后的暖阳,或彻夜伏案静待雨露晨曦,或闲书三页配香茗浮沉,或卧床闭目神游九霄。以上种种,我都觉得不错,可偏偏又觉得少点什么。
到底是什么?
我说不清,可到了向海,见了丹顶鹤,我似乎有了摸不见的答案。
答案不是固定的,非一朵云,非一只树,非鸟,非人。
困顿于匮乏的笔力,我实在无法把答案具象描述,只能一笔一画,将所思所想一一白描,或许这样能让翻腾的气血归于平静,将模糊的答案铺陈出来。
(一)
与陪行的吴姐相处,不过短短二十四小时。可浅浅的相处却让我印象极深。
这片叫通榆的土地很大,大到能擎住浮云万里,罩住四野狂风。
这片叫通榆的土地又很小,小到这片土地的一切,都在吴姐的口中。
每一次停顿,每一次驻足,关于眼前的故事便能从吴姐的口中蹦出来。可能是坚硬如铁的黄榆木,可能是叫“宝宝”“贝贝”的丹顶鹤,也可能是一尾向海鱼。
吴姐谦虚,说她是半吊子导游,讲得不好。我觉得也是,不然讲得太好,怕是要沉迷在向海的滩涂上,化作半羽芦苇,春去秋来,不思归途了。
我偷偷问她,为什么到哪里你都能说出这么多故事。她又谦虚,说在通榆久了,自然如此。
这话我不知该怎么接,想了又想。我亦停留过许多地方,为何脱口而出的故事,却是寥寥。
只怕,是我的心太浮,人在原地,心在太虚。
(二)
想说丹顶鹤,但说鹤前却要说人。
林站长——一个丹顶鹤即是所有的人。他的身上,风尘仆仆,他的脸上,黝黑皴然。唯独言语间还留着学者独有的儒雅与从容。
成都的熊猫繁殖中心,有个“江左梅梅”,吸猫体质,满身熊猫,痛苦并幸福着。
向海这里也有“鹤爸爸”,步行于栈道,也有许多鹤悄悄近前。还好丹顶鹤性子矜持,不然真把林站长围住了,我又要嫉妒了。
实在的他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丹顶鹤的身上,每年多孵化几只雏鸟,能让野生鹤群多接纳几位新成员,已是难事,又何苦再奢求别的什么。
(三)
除去人的因素,向海依旧特别。
她既有江南的烟水淼淼,朦胧婉约影影绰绰,腰肢轻扭便是倾国倾城。她又有北国的浩瀚汤汤,磅礴大气潇潇洒洒,挥袖抬手便是千秋文章。
地与天的交界处是条墨绿色的线。线的半边是湛蓝的天,蓝得纯粹,蓝得过瘾。天之下,有如纱如幔的薄云流云,有如花如山积云卷云。太阳始终被各式各样的云遮挡着,把许多的云都镀了金边。而那些没镀上的,则晕出或浓或淡的墨,勾皴点染七彩斑斓。线的另半边,是灌木与芳草铺就的绿,或深或浅,一团团,一簇簇。明暗相间的绿中又露出沙土的黄。黄色之上,有个形容枯槁的我,抓耳挠腮,懊恼自己满身俗气,唐突了向海的风,向海的云,向海这方天地如梦如幻的一切。
(四)
终于见到她了——丹顶鹤。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
……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毫不吝惜对她的赞美,红顶之下的黑颈白身亦是幸福美好、吉祥如意的象征。
灵动的她似乎对唐突而至的我产生了好奇,向我慢慢接近,直至半米的距离。
优雅。
我的脑中瞬间冒出这个对人类的形容词。那颈、那羽、那腿、那嘴,每一次轻轻扇动的翅,每一步浅浅踏出的掌……
原来,人类引以为傲的文字,在古朴的大自然前,在丹顶鹤的一息一动间,是那么地幼稚苍白。古人的诗句从未赞美,只是与我一般直叙白描罢了。
回想前一日,我还在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水泥森林之中,身处于向海的我面对干净的自然,脑中浮沉的只有眼前的空灵。那是抛去一起凡尘俗世的救赎,是义无反顾融入宇宙的冲动,是想哭又哭不出来的激动,是为保护这里愿意做一切的值得。
依稀记得见过这样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我却觉得,当渺小普通的人类站在向海这般广阔无垠的舞台中时,心会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无需任何的暗示,无需任何的说教。
其实向海之内,还有很多让我触动的场景,譬如偶遇的拿着风车看丹顶鹤的孩童;譬如黝黑朴实的工人修缮鹤舍,丹顶鹤悠然地伏在一旁晒太阳;譬如关于鹤忠贞的爱情故事……
还有向海之外,铺满整个土地的光伏发电设施,夸张到只能用震撼形容的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扇叶……
清风徐来,流云漫过。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可能从未发出半点声音,却用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的时空默默诠释了人与自然最完美的和谐。
作者简介:
孙敏,笔名念一,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仙鹤岛到百鸟园
逄岩(身怀绝技)
向海不是海,却有着海一样的广阔的水面,蔚蓝的天空,朵朵飘荡在天边的白云却不被这片浅白色的水面所倒映,细腻的沙滩外围,一簇簇黄榆树拱卫之下,偶有白鹤展翅飞过。
温柔的风拂过我的面庞,阳光也因为如此美景变得轻柔,这是向海这片占地10.54万平方公顷独有的美丽景色。
听当地的吴主任介绍,向海地处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松辽凹陷的西部沉降带,自中生代以来大幅度下沉,有深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地貌以沙化和盐渍化的平原为特征。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有鹤南来北往也,这“北往”说的就是向海自然保护区。
我不禁感到疑惑,这不输于任何人间仙境的景色,为什么没有像其他旅游胜地那么出名?
的确,向海太大了!养育了脊椎动物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35种里向海就有77种。
不止是我有这样的想法,同行的作家老师们也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到仙鹤岛,去看看白居易在《池鹤》中说的“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乘坐大巴车,来到位于向海保护局所在地西南4公里处的仙鹤岛,在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专家林宝庆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进入了仙鹤岛去近距离观看向海舞鹤。
走在人工搭建的湿地栈道之上,眺望四周,只见这里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植被多样,灌木葱茏,环岛水域内,蒲草苇荡高可过人,茂密连片,天上白云朵朵,蔚蓝的天空倒影在水面,一派自然祥和的景象。
和我想象中的只可远观不同,这里的仙鹤并不怕人,栈道小路上,随处可见仙鹤或趴或站,它们身姿优雅,头顶红冠鲜亮,衬托得整个园区一派仙家气象。
宝庆老师告诉我们向海自然保护区人工成功繁育成活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东方白鹳、雁鸭类等鸟类1000余只,保护区现饲养丹顶鹤种群已达到200余只,使得丹顶鹤从2016年的濒危保护动物,逐渐变成易危保护动物。
前往丹顶鹤栖息地的路上也并不枯燥,在宝庆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丹顶鹤之间的小故事,其中有一则让我意外又深刻。
丹顶鹤对于爱情的忠贞程度,让人感叹!
鹤岛保护区内的一只雌性丹顶鹤与一只野生雄性丹顶鹤相爱,并组成了自己的家庭,共同孕育了一只小鹤。
雄鹤拗不过多年的生活习性,当鹤群起飞的时候,它在空中伴着雪花久久徘徊、嘶鸣多时后,还是恋恋不舍地飞走了。
第二年春天,雄鹤归来寻亲,鹤夫妻再次团圆,再筑爱巢,孵化雏鹤。
四季轮回,秋风又起秋雪又落,当候鸟准备南迁时,这只雄鹤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鹤岛,与雌鹤一生相伴,不再分离。
宝庆老师告诉我们,早在十五年前,向海就成立了野生鸟类救助站,已经成功救治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等珍稀鸟类70多只,其它野生动物400余只。我们到那里,可以看到更多种类的鹤类。
听了老师的介绍,尤其是感受完了人与鹤类和谐共处的美妙际遇,大家都对百鸟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走出园区的路上,林宝庆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到了秋天来到鹤岛,夕阳西下,就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仙鹤们在芦苇荡上空,迎着夕阳盘旋,准备迁徙过冬的壮丽景象。
那样的景象,还真是让人只是想一想就心生向往。
带着种种奇妙的情绪,我们再次登上大巴,从仙鹤岛驶向百鸟园。
在刚到向海的第一时间,我就看到远处那个绵延数里的“天罗地网”,那是一个由黑色尼龙绳编织而成的巨大鸟笼,和我们平时限制鸟类飞行的家养笼罩不同,这个百鸟园是为了拯救濒危物种,扩繁种群数量而建立的。
园区投资上千万,占地3.8万平方米,鸟类可以在笼内飞翔,让我们近距离观看几十种不同的鸟类。
百鸟园除了救治扩繁濒危鸟类之外,还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向海,许多小学都组织前往百鸟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妙趣,这对青少年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很有教育意义。
怀揣着诸多情感,我们进入了这座“大网”内部。
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只东方白鹳,接着是一对戏水的黑天鹅,再往远处看,是成群结队的绿头鸭、鸳鸯以及孔雀等等。
不仅如此,园内清水环绕,有栈桥、蘑菇亭、仿真山、瀑布、投食广场等,建筑风格均接近自然。最有趣的是,一只东方白鹳在鸟笼之外的铁柱顶端,居然还筑了巢,趴伏在硕大的鸟巢里,懒洋洋的任由不少麻雀在它的鸟巢周围飞进飞出。
一路之上,看着近百种鸟类和谐共处的景象,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更是不禁感叹,为了保护好这块宝地,有多少人将青春、汗水、梦想奉献给这片热土,从仙鹤岛到百鸟园,虽然不过几公里的路程,却让我生出了无数的感悟,让我再次想起了临别前林宝庆专家伸手抚摸亲手栽种的小黄榆树苗的情景。
那些黄榆树,是整治风沙的优秀树种,号称“三百年不死,死后三百年不倒”!这不正体现了我们吉林人民的魂,扎根在这片丰饶的黑土地上,像黄榆、像芦苇、像麦浪守护这片天这片地,让更多的“仙鹤岛”“百鸟园”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盛放!
作者简介:逄岩,笔名身怀绝技,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网络作协理事,吉林人,现居长春。阅文集团第四期星作家,擅长抒写中国英雄,著有长篇修真小说《可以修仙》、长篇探险类小说《鬼舔头》、长篇极限运动小说《跑酷巨星》、中篇克苏鲁小说《黑夜与巨龙途径》等,曾荣获阅文集团“NEXT IDEA暨2015星创奖征文大赏”星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