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作家任林举的新作《虎啸》:揭开野生东北虎的隐秘与传奇

来源:中国作家网 时间:2023-03-22

鲁奖作家任林举的新作《虎啸》:揭开野生东北虎的隐秘与传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何建

 老虎,素有山林之王之称。而人与虎,已经在和平与和谐的基调下共同度过40万年时光。但在过去的100多年历史中,老虎面对日益强盛起来的现代人类,面对突然被打破的自然平衡,不得不一再规避、退却,到最后被摧残得支离破碎、奄奄一息!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尺度和分寸?当万物尽皆消失之后,人类将依托什么而生存?难道这一切都是自然设计者的本意吗?在知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的新作《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中,我们不但可以探寻到虎与自然、虎与人类、人与自然之间几千年的相爱相杀、缠绵纠葛和相互成全,而且还能深刻理解到在人类与自然之间也要构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启示。

“我一边静静地倾听,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横跨岁月的老虎生存版图——大约200万年前,在今天的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长江和黄河这两河流域之间,出现了地球上第一批老虎。从这里,它们开始繁衍、迁徙,远走土耳其、西伯利亚、印度半岛,甚至印度尼西亚群岛,最后形成了八个亚种:里海虎、孟加拉虎、印支虎、东北虎、华南虎、爪哇虎、苏门答腊虎以及巴厘虎。也就是说,地球上的虎,只有唯一的一个本源,那就是中国。时至100年前,世界上老虎的种群还十分兴旺,可仅仅是100多年之后,一个生存了200万年的物种竟被摧残得支离破碎、奄奄一息。这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了事情?是的,这世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最大的事情就是人类的崛起。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幅提升,倏忽之间,人类就跃到了众生的头顶,随心所欲,所向披靡。虽然没有利爪,却拥有比利爪尖锐百倍的刀枪和火器;虽然没有巨大的体能,却可以借助机器和武器的力量把一切动物‘撕’成碎片;虽然身体仍不堪一击,却可以借助钢铁的盔甲或‘外壳’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于是,一个比任何动物都更加脆弱,却比任何动物都更加强大、凶险的‘新物种’,借助外力和武装脱颖而出。这就是高度现代化的人类。”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是一部关于野生东北虎的探秘与传奇。作者任林举以行走和访谈的方式,深入到山林、动物保护工作者、猎人、历史研究者、民俗专家、地域文化研究者、村庄和山民中间,描述出了一张由虎豹兴衰史、民族精神史、思想文化史、地方发展史、生态演变史等交织、浸染的人文简图。

image.png 

《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并引起了作家们的广泛关注,而生态文学也因为这严峻的形式受到重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森于1962年创作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如同在漆黑的夜空中划开了一道裂缝,从此开启了生态文学的繁荣时代。现如今,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全球人类面对愈发严峻的生态环境的这一事实。可以说,这部《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就以独特新颖的生态视角和对生态系统的思索,引导着我们认知一个很基础的观念:让人类和自然环境和平共处。

那么,任林举为何会对老虎这个题材感兴趣呢?原来,自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后,任林举就开始关注有关东北虎的各种信息。一条条关于东北虎的照片或视频陆续传来,他一次次被东北虎的神态和气度所吸引,所感染,所震撼。“渐渐地,我感觉到它不仅是一种动物,也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高贵、神圣和伟大。”任林举说,“时间延宕至2018年秋天,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已经扩大到近30多只。隐隐约约地,我感觉这是一个事件,并且是一个较大的事件。我开始收集和查阅有关东北虎的资料,并零星采访接触一些林区的工作人员和动物保护人员。”

随着信息的汇集,一条野生东北虎由少到多,由衰至兴的轨迹出现在任林举的脑海里。这是一条复兴的轨迹,一条复兴之路。“我突然有了冲动,决定以野生东北虎的探秘和追踪为主题,写一部纪实性的作品。”

虽然有了目标,但到底怎么写,能写成什么,任林举在当时却并没有想好。他坦言:“我想,最起码能写成一部好看的、有意思的书。我知道,作为文学作品,生态文学也好,纪实文学也好,如果仅仅满足于科普或观察、行走记录,就远没有达到文学的标准线,它的意义和价值肯定要大打折扣。在保证好看的前提下还需要有更多人文要素增加它的厚重度。要有人对自然、生物的认识和理解,也要有人与自然关系的确认和反思,还要有人的精神诉求、境界和情怀。我是怀着探险的期待走进山林的。但同时我也知道,这次探险不仅是行走的探险,也是文学的探险。我希望在东北虎的追踪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东北虎身上所承载的精神要素和品质,更能够发现和阐释出与其相关的更大、更多的精神价值。”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任林举随动物保护工作者行走于通肯山与珲春河谷之间的广大山林之间,追踪山林王者野生东北虎高傲、野性的足迹;采访仍滞留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山民;寻找那些渐渐销声匿迹的昔日的猎人;通过各种渠道拜访各国野生东北虎研究、保护专家……当漫长而艰辛的田野调查结束,可以端坐于案头构思、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任林举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这么有几个关键词:王者风范、劫后重生、复兴之路、命运共同体。然后,“我开始用碳素笔,也用某种逻辑和20余万汉字逐一将他们连结在一起。”

最终,作品围绕野生东北虎的食物链,以细腻精微的自然主义思维,生物学观察的视角和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描摹了东北虎、东北豹、野猪、黑熊、狍子、鹿,鼠、鼬、虫、鸟的千姿百态和妙趣横生的习性及故事。又以万物皆有灵的感悟,对书写对象给予了合乎自然规律和逻辑的人性关照,呈现了一个险相环生、自由放达的山野江湖。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还大量着墨于猎人和狩猎故事,并通过对狩猎这个业已消逝的职业,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进行了追述和反思。在对猎人代表人类挑战大自然和山林动物,表现出的勇敢、坚韧、智慧和英雄主义气息加以正向关注的同时,也揭示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阶段,狩猎这个古老的“行当”必然走向没落和消亡。作者任林举带领我们一起经历着最后一群狩猎人的怀旧与无奈,迷茫与抗争,觉醒与悔恨,谦卑与侍奉。比如在写到狩猎人使用的钢丝套子时,任林举感叹道:“套子,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传统捕猎工具,也是这些动物保护工作者最头疼、最痛恨的东西。一个小小的套子,几乎凝聚了人类的全部智慧、心机、阴险、恶毒和贪婪。别说不谙人类心机的动物应对不了,防不胜防,就连人类自身也经常身受其害。”

《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通过横跨自然和人文的文学建构提醒人们,不仅要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与自然之间也要构筑命运共同体。一切存在的命运都是互联、互动的,只有互惠互利、相互尊重、相互守望、相互祝福,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任林举的文字,有悲悯的情怀、仰天的理想和纵深的觉悟。在《后记》中,任林举写道:“作家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堂吉诃德式的拼搏和努力,其情其态,不啻激流里令人绝望的泅渡。一次次奋力挣扎无非是梦想着在短暂与永恒、忽视与接纳、不可能与可能、难以完成和完成之间拉近一段距离。心心念念、苦苦甜甜,只在于时空深处的一声回响。但愿有更多的读者、更多的有缘人愿意并能够听懂《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试图传达的关于生命的美好与无奈、哭歌与悲欣。”

一声雄浑的虎啸响起——低沉、庄严,又无限旷远,久久在山谷里回荡,仿佛来自世界边缘,又仿佛来自时光深处。那是一种宣言,也是警告。它时刻提醒人类,对相遇、相伴的生命予以理解和怜惜,对置身其中的自然予以尊重和敬畏。

image.png 

    任林举,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院高级评论家班学员、第二十八届鲁迅文学院作家深造班学员。近年来主要从事散文、文学评论及纪实文学的创作,著有《玉米大地》《粮道》《松漠往事》《上帝的蓖麻》《时间的形态》等,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首届三毛散文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

 


编辑:曲翱
上一篇: 《血色草原》
下一篇: “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座谈会在长春召开
0.0758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