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宇,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学院院长、编审,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库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作品荣获梁斌小说奖、冰心散文奖、田汉戏剧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作品30余次被国内选刊选载、入选年度小说排行榜和精选本;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文字介绍到国外;作品入选大学生阅读教材。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那些被普遍认可、引起强烈反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反映波澜壮阔重大事件、弘扬主旋律的作品。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大事件,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工作者,以对乡亲热土的深情大爱、以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用铿锵有力的脚步丈量、以紧跟时代进程的明晰意识、以构思精妙的篇章、以娴熟厚重的文字、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进程,记录这段壮丽、宏大的历史时刻,旨在真正把文学写在大地上,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艺术创作注入不竭动力。
省文学院院长王怀宇的长篇小说《风吹稻浪》,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优秀作品,这部“永远接地气、永远不失温、永远去感动”的文学力作,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塑造自强不息人物,远景近焦再现东北乡村的现状,看茫茫盐碱地焕发勃勃生机、看新一代农民的醒悟与崛起。小说扣紧时代脉动,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力量。作家本人践行着当代中国作家的使命,这部作品也留下了掷地如雷的“东北声音”,成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文化支撑中的重要力量。
他的作品有着重大的时代主题
时代成就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彪炳时代辉煌。
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是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崛起!《风吹稻浪》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讲述了在东北农村一个叫白鹤村里发生的故事;讲述了新时期农民誓要改造盐碱地、以科技兴农走过的艰辛与蜕变;讲述了贫瘠土地上的人们从物质脱贫到精神脱贫的觉醒与呼唤;讲述了乡村振兴道路上对共同致富的追求与努力;讲述了新时代乡村新主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与智慧;讲述了老农民纯朴本色与底气……作品中也不乏小农意识、人性劣根性。
时代精神作为对现代文明内核与精髓的抽象与概括,是一个时代所特有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农村从以传统农耕经济为主向工业化生产为主的逐步转变进程中,东北农村、东北农民的崛起之战需要急先锋、排头兵,《风吹稻浪》里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形象、个性各有不同,但面对时代大潮的淘洗,这些小人物的“蚂蚁精神”却是相同的。他们一面怀着浓浓乡愁,一面面对贫弱相随的现实;一面抵挡小农意识的狭隘,一面辨识人性的私欲和蒙昧。于艰辛中起步、于重围中拔脚、于挣脱中奋起。
王怀宇生于镇赉县,有着东北汉子豪爽的性格。他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生活在长春市,但是对家乡的遥望却从未停止。正是他对东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生活底蕴和文化积淀下,他的佳作频出不是偶然。
据悉,王怀宇为了讲好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的振兴“故事”,先后对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南北方脱贫攻坚工作作以对比,他几赴边远的甘肃、新疆了解脱贫攻坚情况,掌握第一手素材。他几次“卧”在松嫩平原的乡镇村屯进行采访,足迹遍布大安湿地、镇赉莫莫格湿地、白城生态新城、通榆向海湿地……
这些地方,风沙不见了,盐碱地变成良田,“河湖连通工程”令希望在放大。但思想和文化造成的巨大差异也在放大……这就是该书故事挖掘之丰富、时代主题之紧扣的根源所在和切题之处:没有农村地区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
2020年的上半年,王怀宇几次深入乡村采风,那时正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间节点,也是小说《风吹稻浪》即将付梓之时,这不是巧合。
《风吹稻浪》一书艺术地再现了这个恢宏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进路上的鼓劲东风、破浪之帆。
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很多经典传世的文学作品不仅形象生动展示了当时社会现状,更以独具智慧的视角对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展现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国民性,对现实能起到启发思想的作用。
王怀宇是站在时代和文学的高度讲述振兴故事,既有乡村巨变的脉络,又有文化觉醒的过程;既有突破传统之痛,又有基因本色涂改对抗之难。无论从哪个角度展现,无不彰显渴求和期望,揭示走向幸福生活的迫切。对此,作家作了力透纸背的诠释。
书中主人公江春燕、郑大民、吕文龙所带领的几位有志青年,带着一腔改变家乡面貌的抱负与信念回乡创业,面对白鹤乡落后的现状,破冰不仅需要勇气和志气,还需要思想上挖掘落后的根源,寻找适应新形势的路径、发展可致富的项目、立项有特色的产业,每一步都不曾剥离当下农村发展的大话题、大题材,小中见大,可见一斑。
王怀宇虽然工作生活在省城,但他从来不曾忘记镇赉那片仙鹤飞舞的土地。正是对家乡的深入了解与真挚的情感,《风吹稻浪》的创作才会有如此浓烈的地域性,东北特色也贴上了“鹤乡”的标签。他始终在尽心竭力,用如椽巨笔临摹时代的伟大创新精神,以火辣辣、赤忱忱的情怀发出最震撼人心的声音,这声音也是农民的声音。
如当年的青涩男女,如今已人到中年。这些年,他们终于在风雨中学会了化干戈为玉帛,化伤心为力量,要共同改造白鹤村,要共同撑起白鹤村这片蓝天。江春燕更加沉稳、更加宽容了;金卫国也变得越来越像个真正的男人了……
《风吹稻浪》一书中所描述的广阔农村社会生活,无不以人性伦理为基础在塑造,笔下体现的现实主义一以贯之。引导读者走进东北这片黑土地、探寻黑土地古朴原生态的风物人情,领略这块神奇土地上独有的风姿和魅力以及人性的光辉。
一名优秀的作家创作成功,并不仅仅体现在题材方面,而端正的创作态度,也是一种文化自觉。
王怀宇的“现实主义”是严谨的,也是有温度、有态度的。《风吹稻浪》一书的现实意义还在于,作家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以责任担当把视角放位在家乡的土地,相继创作出两部长篇小说《血色草原》《风吹稻浪》。
王怀宇以炽热的爱心、深广的忧思、丰沛的想象和严谨的理性,历史地、全景地呈现了东北脱贫攻坚的宏伟壮举,更将区域历史的纵深和生存现实的宽泛相融合,使作品的视角开阔、思接千里,以一笔之力,呈现出万千气象的豪迈与壮丽。
他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
说到文学价值,不能不提作品的文学性,文学性决定作品的成败与存亡。
建国以来,凡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具有极强文学性。文学性不仅奠定了价值观,还因具有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解读方式,保证了作品的原创性,这对推动文学创作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并深远的意义。
《风吹稻浪》的题记中写到:“风吹来,雨打来,风吹雨打花儿开……”
这是谁的村庄?这是谁的悲壮?这是谁的向往?
是否重视和尊重文学性,是文学作品能否获得恒久艺术魅力并广泛流传的关键和根本。《风吹稻浪》的文学性,不仅在其作品缜密的逻辑性、合理的构思框架、生动的语言魅力,也在于作家本身对文学心存敬畏。王怀宇对文学创作的良好把握、对文字的娴熟运用使作品具有了散文的美感、诗歌的韵律。
这部小说是一部新时代的农村振兴史,小说以富有个性色彩的乡村年轻人为视角,在地域性语言经验上加以巧妙的构思、饱满的细节,使作品如一件精美的针织衣服,针脚细密、款式新颖,具有非常鲜明的奋争气息和生命活力。强烈的代入感令读者的思绪始终紧随其后,这也是成功创作的重要一环。好作品应当有深度与广度,也有可读性,《风吹稻浪》即是如此。
王怀宇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在突出语言风格的视听性。语言文字是思想的载体,通过语言使人物更加丰满、形象更加生动、个性化更加强烈。同时,在思路构成上,以一波三折的情节和聚焦人物的笔力,牵引着读者的思绪。又比如,在文学具有的批判性方面。作者如果只是揭丑露怪,那不符合正常合理的社会现象,也不是文学的本来作用。负面的内容只是现实的一角,而真善美才是主流和大体。从问题入手,只为让这个社会更加向好。故事情节的起起落落由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设置而来,使该书的戏剧性更加突出,这也是《风吹稻浪》可读性、耐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书有揭露,所以才有觉醒;书中有鞭挞,所以才有抵抗;书中有文化缺失,所以文化丰盈才更可贵;书中有精神贫瘠,所以精神脱贫才更重要。
《风吹稻浪》作为吉林文学创作的一个新高度,王怀宇也因作品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文化影响力,而成为北方文学高地的扛旗人。
该书有小说散文化的笔触、有小说诗歌化的韵律、有小说哲学性的深度、更有小说本身的故事性,这是创作实力的逐一体现。同时,小说贯穿其中的地域性、人物的可塑性更让东北风俗、风物、风景真实而厚实。这,也是东北文学里程碑的体现。
在时代大环境下,生态是大主题,也是大话题。《风吹稻浪》说脱贫、说攻坚,但章节间从来没有剥离“生态”这个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一环。王怀宇用真诚而平实的写法传递着乡土文学应该肩负的责任,这也是他朴素的文学观念——文学的最终目的,服务人民。而来源于人民、归属于人民,这正是文学的最大作用!
他的内心有着厚重的乡土情怀
《风吹稻浪》是一部具有东北特色又充满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书中展现的中国东北新一代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就是一幅农村生活全景图。
王怀宇非常熟悉并了解孕育自己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壤。恶劣的生态环境制约着脚步,如何在这样的土地上传承时代文明?如何在这样的土地上构建新家园?如何冲破传统生存手段的樊篱重生?如何运用科技兴农的利器披荆斩棘?都通过作家的视角,以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叙事提出待解之题。
如果乡村变迁是一场战斗,那各自为战的乡村角色就是最本色出演。作为作家本人,他的观点和立场弥足重要。作家作为提问者时忧心忡忡;作家作为解读者时信心满满。这需要对一方水土的深入了解,而同时又有不带情绪只带理性的思索。
应该说,王怀宇笔下的广大乡村旧貌换新颜,是新时代的进步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前行的必经途径。这是王怀宇家国情怀的全部体现,也是一名文人的担当。这就是该书入选“中国百年百部红旗谱”经典文丛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是每个国人的老家、是根基血脉。王怀宇的心永远属于故乡,他的艺术生命力也永远与故乡不可剥离。他像一头老黄牛,不管奋蹄前行多远,依然不忘回头躬耕那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因为他每一次回眸都能发现,贫瘠有了改变、富裕可期。
所以,他才毫不吝啬地抒发对生息繁衍的这片土地的热爱,也毫不夸张地展露对土地的虔诚。正是爱之深才有痛之切、才有更浓烈的苛求——脱贫、富强、文化自信。
脱贫与振兴是焦点,但思想意识的觉醒才是结症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都在农村。更多的扶贫作品中,突出展现的都是扶贫工作队的全力以赴和扶贫干部的深情大爱,以突出形象位居作品“C位”。那么乡村振兴的“C位”是谁?
《风吹稻浪》一书中这群在脱贫和奋斗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农村新人,选择了自身发力去获得幸福和富裕。这是该书的份量所在,特殊之处,也是作家一直为奋起者鼓与呼的作用所在。
《风吹稻浪》的艺术魅力在于,中国农民奔忙于苍茫大地,渴望富强起来,俨然鸣奏人生命运交响,读后意味深长、思后荡气回肠。
2021年6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等共同主办的《风吹稻浪》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王怀宇的作品显示了作者的实力,是里程碑的收获,同时也是吉林文学的收获,是吉林文学近些年的大作品。我很喜欢这个作品真切和平实的写作手法,处处彰显了生活的本色,保留了我们过去传统的、乡土文学的本色,这也说明怀宇一直保持着纯正的文学观念。
《风吹稻浪》是一次把文学写在大地上的经典之作,是吉林作协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作品。作为被列入“十四五”吉林省重点文艺作品,《风吹稻浪》在2020年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由《中国作家》文学版2021年第2期发表,并入选中国作协编选的《书写新时代的创业史》。《风吹稻浪》和王怀宇创作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血色草原》均在《中国作家》全文刊发,并进入“文艺联合书单”和文学好书榜榜单,《风吹稻浪》入选“百年百部红旗谱”。
他的追求有着梦想的血脉赓续
王怀宇在创作《风吹稻浪》之前,创作了长篇小说《血色草原》。当他把付梓的《血色草原》摆在父亲的案头时,作为《血色草原》的第一读者,王怀宇苍老的父亲在看完儿子的书稿后,用微信一字一句给儿子留下这样一段话:我以每天5一7页的速度,仔细读完了《血色草原》,感触颇多,尤其读到相关祖母的情节时,令人动容,写祖母离世一节,流了不少泪。儿子,我想,当一个作家,一生有这样一部作品也就行了。
父亲的留言在王怀宇的心中弥足珍贵。
王怀宇的父亲王铎杉已经年过八旬,曾任镇赉县创作室主任,上世纪80年代,王老先生的代表作“嫩江三部曲”在吉林省引起强烈反响。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一辈子,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剧作家,始终有着文学情结的王老先生,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像鲁迅那样的人。扎根在边远的地区,他一直从事着基层文化工作。老人虽然笔下也流淌出金戈铁马、小桥流水,但没能创作出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也成为老人心中的遗憾。
高考那年,王怀宇本来想报考理科,但他还是听从父亲的建议,选择了文科,报考了东北师大中文系,入学之际,他把父亲那句“做像鲁迅那样的人”铭记在心。多年来,王怀宇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有个不成文的“习惯”,作品先过父亲这一关。
能让父亲动容的文字,应该可以打动读者。王怀宇这样想。
在王怀宇的家中,老中青三代人都是学中文的,也都相继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在王家经常“举办”“读者”研讨会,王怀宇的作品写出来,不但父母看、妻子女儿看,还以各自的见解为作品提出意见。
实现父亲的梦想,只是王怀宇文学旅程的一个起步。
在《血色草原》完成后,王怀宇又快速投入到《风吹稻浪》的创作中,能在短时间内拿出两部长篇小说,这也得益于在王怀宇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坚实后盾——他的妻子和女儿。母女都从事编辑工作,从专业的角度给王怀宇以最好的支持和协助。
每完成一部分稿件,王怀宇妻子和女儿就给他修改和校对,让他节省了更多的时间把精力全部用在构思和撰写上。《风吹稻浪》九易其稿,这其中有王怀宇本人的辛苦汗水与学识智慧,但妻子女儿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幕后英雄,她们两位既是王怀宇载梦而行的见证者,也是助力王怀宇践行梦想的扶辕者。
在王怀宇的书稿进入修改阶段时,他的同事、同学和一些读者提前进行了阅读,大家谈读后的感受,使该书的创作更加完善,这些人的热情也成为王怀宇创作的巨大动力,鞭策自己不能懈怠,要继续努力!
唯有这样的父母、妻子、女儿,才让王怀宇能坚守目标、一身轻松、心无旁骛地阔步前行。
2021年12月2日,省作协党组书记张丽组织省内知名作家到白城市和大安市就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调研,并专门召开了以“厚植文学土壤·助力吉林振兴”为主题的《风吹稻浪》创作研讨会。按说,《风吹稻浪》的研讨会已经在北京、长春等地多次召开,该书并不缺少国家级、殿堂级的展示,也不乏国家级文学、评论大家的评价和推介。研讨会在王怀宇的家乡召开,作者和这本书“回家”,意味着什么?真正的作用是什么?
《风吹稻浪》被作者带回到家乡,不仅仅是听一听家乡的文学创作者们对这本书的感受、评价;不仅仅是展示创作成果的丰硕饱满;不仅仅是在载誉而归后进行成果汇报。更主要的是,王怀宇怀着满腔热忱把自己的创作成果捧回了家乡,成果回归家乡,意在能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人在阅读《风吹稻浪》之后,真正解读文学的巨大作用。作为艺术的载体,真正让艺术服务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去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同时,这本书,给家乡文学创作者以动力和触动,带动白城的文学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后记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数中国作家始终肩负重任,把乡村振兴的新风流、大气魄作为创作目标,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真实反映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发展变迁和新时代农民精神面貌的好作品。王怀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一部《风吹稻浪》,揭示出新的目的性: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如何写出“思想精深、创作精湛、构思精良”的文学作品?如何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如何从实际出发,秉承工匠精神,创作出更多令人手不释卷、血脉偾张的精品?这是王怀宇及众多中国作家的思考。而创作永无止境,所以王怀宇的鹤乡故事永远在路上。
文学的最前排虽然永远虚位以待,但书写民族复兴的重任面前,中国作家,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