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教育学习体会
 
  从“无冕之王”光环中走出来
 
  吉林日报侯增文
 
  有人常常把记者称之为“无冕之王”。新闻工作者能以“无冕之王”自居吗?带着“无冕之王”的光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吗?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的学习教育活动中,新闻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对“无冕之王”的称谓保持清醒的认识。
 
  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天清晨,在华盛顿的地铁站里,一位穿着普通牛仔裤、毛衣的音乐人拉起了小提琴。45分钟的时间里,他演奏了6支巴赫的曲子。这时正是上班高峰,大多 数人赶去上班。在45分钟内,只有7个人停住脚步并稍加停留。大约有20个人给了钱,这位36岁的演奏者一共收到了32美元。当他结束了演奏,周围恢复了 平静。没有人喝彩,也没人发现这位音乐大师。也没有人知道,这个小提琴家就是美国古典音乐巨星——约书亚·贝尔(JoshuaBell),他是世界最好的 音乐家之一。他用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难度极高的系列乐曲。就在前两天,约书亚·贝尔在波士顿一座剧场的演奏会的票全部售光,平均票价 100美元。
 
  这是多年前《华盛顿邮报》策划的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以此调查人们对当褪去明星的光环,仅以普通音乐人的身份出现时,人们会不会注意到美,会不会在一个未曾想象的场合里意识到音乐大师的存在。
 
  《文汇报》曾以《奢华裹挟》[2011年6月5日的《文汇报》。]为题,发表过评论。评论说,“如果说,艺术鉴赏的能力、品位与境界,总要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气氛中才能展示的话,那么,生活鉴赏能力、品位与境界的展示,就是无处不在的生活本身。”
 
  由此想到,记者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优越感”?新闻工作者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现职业风采、职业追求的高境界?
 
  有一种职业叫记者
 
  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采写新闻是记者的天职。记者,随时可能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不是在现场,就是在赶往现场的路上。
 
  新闻职业具有特殊性。新闻报道署上记者的名字,刊发在媒体上,似乎表达的是记者个人的倾向、意见、看法,实际上表达的是记者所在媒体的倾向性意见。而 媒体的倾向性意见,正是新闻舆论所要表达的态度和看法。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舆论产生重要影响。新闻舆论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发 挥告知、说明、介绍的舆论作用,新闻报道渗透着引导、教育方面的功能,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新闻职业特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特有的 社会责任之所在。
 
  记者的权力有多大?记者有知情权、采访权、报道权,没有超越新闻采访之外的特权。记者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职业工作,记者有自己的职业行为规 范,记者的职业是社会千差万别职业中的一种,是社会思想领域的工作者、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是与社会成员同等身份的普通劳动者。新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记者 应该比其他社会成员更有文化,比一般的文化工作者更了解社会,能够自觉把握社会意识形态与新闻宣传工作的相互关系。新闻舆论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而记者 个人的权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毛泽东曾说过:“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毛泽东选集》第四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具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页。
 
  ]所以说,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
 
  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新闻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在事关政治方向和重大原 则问题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要求;识大局、顾大体,一切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 工作,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大局意识要求;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本职工作负责,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 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一以贯之的光荣传统和宝贵品质,是新闻职业精神中的灵魂。
 
  所以,记者不是舞文弄墨、玩花拳绣腿的“文字匠”,更不是“新闻民工”。不能用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儿的态度对待新闻采编工作。如果新闻从业人员以“无 冕之王”作招牌,拿社会对记者的信任、尊重当作捞取个人好处的手段,把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和新闻职业定位抛在脑后,那还是记者吗?以这样的“王”、那样的 “王”引出的种种行为,还是新闻职业行为吗?
 
  做记者容易,做出色的记者难
 
  一般说来,兴趣是职业选择的最初引路者。新闻采编人员往往起步于对新闻的浓厚兴趣。然后,是认识、感悟;再然后,是用自己的工作诠释职业的意义。从兴 趣到职业,从职业到事业,多年的沉淀、积累,形成了对新闻职业精神、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的感悟,这是大多数记者走过的心路历程。
 
  记者并非高人一等。记者对自己职业的敬重,来源于自觉的职业修养。那种超越新闻职业操守、职业行为规范的“无所不能”,是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陷阱。以“无冕之王”自居的记者,是新闻职业坐标选择的错位。
 
  在新闻采访中,我有过无数次的感动。2003年10月,我到吉林省对口援藏的日喀则地区三个偏远县采访,写过吉林省首批援藏干部工作纪实。在萨嘎县采 访,时任萨嘎县委书记的援藏干部讲述到,进藏时他的体重是90公斤,一年援藏后,体重75公斤,带来的裤子都变得肥大穿不了,返回长春休假时,她的女儿都 认不出他这个爸爸了。当初他离开家乡赴西藏,身患重症的妻子与登上飞机的他通电话,嘱咐、叮咛着,让他不要挂念。这位身高1米8、已是不惑之年的硬汉,哽 咽得说不出话来。我边听边记,眼泪一滴一滴落在采访本上……
 
  走过30多年的新闻之路,我深深感受到,新闻职业并非是简单的笔墨生涯,新闻从业者精神品格的历练、思想境界的培养,是新闻职业素养的“内核”,做一名出色记者难,难就难在这一点上。
 
  新闻是一个广阔的大舞台。这个舞台的主角,永远是千千万万在各自岗位辛勤耕耘、可歌可泣的人民群众。在这个舞台上,记者是时代足音的记录者、感动瞬间 的观察者,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勤奋与追求、机遇与挑战、感动与表达、希望与梦想,甚至体力与脑力等等,共同交织在一起,永远 与新闻生涯相伴。
 
  新闻职业充满魅力。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说过:“如果问: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职业能让人迷恋一生?即使回答一百次、一千次,我的答案都只有一个——记者。 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迷恋、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因为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温暖、高尚、平凡而杰出的心灵,让我领悟生命的意义,感受民 族的灵魂。”这样的认知是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砺,升华出来的职业感受。这样的体悟十分恰当地表达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情怀。
 
  记者,既是职业,更是事业。当一个人把职业当作事业,执著追求,工作就有激情,就会感到生活很充实,活得有价值。尽管可能留不下千古名篇,但与新闻同 行、与时代同行,与社会进步潮流同呼吸,会感觉到充满精神活力。对有事业追求的记者来说,新闻工作永远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
 
  记者,和平时期的战士
 
  每一名记者都有追求好新闻的强烈愿望。好新闻在哪里?
 
  好新闻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杜撰出来的。温馨的书房中不出好新闻,舒适的办公室中不出好新闻,浓香的奶茶杯中也不出好新闻……好新闻在稻浪翻滚的田野里,在机器轰鸣的厂矿里,在冷暖相伴的社区里,在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喜怒哀乐的生活中。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难发生后数日,受省委宣传部和报社的派遣,吉林省新闻媒体选派9人赶赴地震灾区,兵分三路采访在灾区抢险 救援的吉林消防、公安干警、医护人员。我是其中采访北川抗震抢险救援突击队吉林消防官兵的记者。6天6夜的采访,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当时,直升飞机在空中穿梭,马达轰鸣。地面随处可见身穿白衣的医护人员,身穿橄榄绿的士兵、橘红色的消防队员,还有周围的残垣断壁。不要忘记,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一群穿着普通的人同样在战斗,他们就是记者。记者同样是战士,是和平时期奋战不息的战士。
 
  “记者不是大人物,但不能没有大志向、大情怀”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自觉地把弘扬进步、主持正义的社会责任担在肩上的记者,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的记者,笔下才有流淌的真情,才能有带着体温的新闻报道。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是记者的职业追求。好新闻的背后是艰苦的跋涉,是新闻职业精神的凝聚,更是记者职业品格的浓缩。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不仅要深 入基层、深入群众,更重要的是,还要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增强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自觉,不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自觉。离开了 这样的自觉,就与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背道而驰了。
 
  当下,记者应该理性对待物质诱惑,冲破名利的束缚,追求高尚的职业精神,走出“王冕之王”这类虚幻的光环,努力做一名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让自己无悔的记者。
 
  (根据2013年9月25日在全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上的授课内容整理)
 
  2013年11月7日
 
  吉林日报政法部侯增文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426号邮编130033
 
  办公室电话0431-88600557手机13894805086
 
  个人邮箱:这个 E-mail 受反垃圾邮件程序保护,您需要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

通知公告公示

工作简报

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召开学习贯彻 习近平 . . .

省记协召开2016年第一次主席会议

高福平对省记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省记协组织有关媒体赴集安走基层集中采访考 . . .

吉林省新闻道德委员会 召开2016年第一 . . .

吉公网安备110106005897号  吉ICP备09097684号  版权所有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品牌商标、文字、形象及内容归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使用和传播
联系电话:0431-88600558  联系传真:0431-88600558  电子邮箱:876258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