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宁养义工李培轩》报道采写体会
 
  (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邵柏赫)
 
  5月12日至15日,吉林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连续播发《走基层:宁养义工李培轩》系列报道——《宁养义工李培轩:守望“日落”》、《宁养义工李培 轩:感悟正能量》、《宁养义工李培轩:生命的记忆》、《宁养义工李培轩:爝火不息》;5月29日至31日,吉视公共新闻频道连续播发《走基层:宁养义工李 培轩》系列报道——《宁养义工李培轩:爱的守望》、《宁养义工李培轩:爱的传递》、《宁养义工李培轩:爱的信念》;根据吉林台传输的素材,中央电视台《新 闻联播》编制了《凡人善举:“90后”大学生宁养义工李培轩》。报道的推出让观众看到了这名大学生宁养义工的感人事迹,让人们了解了宁养服务,唤起了人们 对癌症晚期患者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形成一套走基层的好机制
 
  4月16日下午,跟吉林大学宣传部的老师征集“中国梦”的线索时,他向我说到学校的一个大四学生李培轩一直在做宁养义工、服务癌症晚期患者的事儿,4 月14日的《光明日报》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90后”大学生、坚持两年做宁养义工、默默服务晚期癌症患者……电话这头儿,这一个个信息点让我觉得这 个人物可以去挖掘一下。赶紧上网看《光明日报》的文章,报道写得很朴实、很感人,这更坚定了我的第一感觉。快下班的时候,向值班主任报题,他非常支持,让 我好好挖掘一下他的背后故事、他的心路历程。在为期一个多月的采制过程中,新闻中心负责人觉得这个题目选得好,让我要沉得下去,中心会给采访提供一切便利 条件。新闻中心的三位值班主任先后参与报道的策划、稿件修改、片子编辑,力求让走基层报道精益求精。等到审片时,台领导对报道给予了肯定,并再次对片子提 出了具体修改意见,要求做好后期的跟踪采访。
 
  走基层记录式的采访模式,需要沉得下去,很耗耐力、体力,摄像记者共拍摄了近9个小时的素材,为了体现记录效果,基本上没上架子,这就意味着20多斤 的机器在他肩上扛了至少9个小时。《吉林新闻联播》的责编两次把稿件拿回家改到深夜,并一起参与节目后期编辑。为了配出走基层的感觉,播音员向我详细了解 采访的细节和经过,反复找感觉,浑厚而富有感情的配音为片子加分不少。
 
  这一切,都让人感动。这就是吉林电视台“走转改”活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这就是吉林电视台新闻人对新闻的执着态度。新闻没有完美,但是,我们始终 不放松对完美的追求,这种执着追求也是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吉林电视台制定相关考核奖励机制,不断加强“走转改”选 题策划,创新电视表现形式,将新闻触角延伸至全省各地各行业最基层,把走基层报道常态化,打造走基层精品工作,采制出一大批“接地气”、“聚人气”的新闻 作品。
 
  动真脑筋、怀真感情、下真功夫走基层
 
  1.走基层需要动真脑筋。回到4月16日下午那个电话,了解到这个线索后,需要马上联系到李培轩,吉林大学宣传部的老师说已经下班了,只能等到第二天 上班后联系。晚上回家后,我再次研究《光明日报》的文章时,越看越觉得感人,不过,报道是写的都是他大二大三时的事情,需要确认一下李培轩现在还做义工 吗?如果他现在不做义工了,对电视媒体来说,一切都是空谈。我就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查到了一个李培轩所在院系学生会学生的电话,索性打过去让他帮忙查找李培 轩的联系方式。几经周折,当晚终于跟李培轩联系上了,得知他仍在服务患者。那天晚上,我很兴奋,跟在报社工作的爱人探讨了采访思路。经过反复思考,确定了 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记者要跟着李培轩完整地记录他为患者取药送药、到家中探访、为患者服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真实地呈现他做宁养义工点滴故事、他的心路 历程,通过报道,要让观众看到李培轩在干什么、为什么做义工、做义工过程中有哪些故事、做义工的价值……等等。片子中还要穿插展现癌症晚期患者顽强感人的 生命故事,唤起人们对这一特殊全体的关注与关爱,我想,这也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新闻战线“走转改”应该遵循的原则。写稿过程中,要设计好片子的结 构,比如,第一集《宁养义工李培轩:守望“日落”》中需要引出李培轩做的事儿,作为一个“90后”学生,他为什么要做义工?服务晚期癌症患者过程中他遇到 的挑战是什么?他如何应对挑战?第二集《宁养义工李培轩:感悟正能量》通过李培轩为患者服务的点滴故事,展现他为患者带去正能量的同时,他与患者建立的深 厚感情。第三集《宁养义工李培轩:生命的记忆》着重展现的是李培轩为患者制作爱的礼物——“旅行笔记”,一份份令人感动的“旅行笔记”让爱得以传递,拓展 了宁养精神。第四集《宁养义工李培轩:爝火不息》表现李培轩宣讲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宁养义工队伍,给癌症晚期患者带去关爱。
 
  2.走基层需要怀真感情。说来惭愧,通过报道我才知道宁养院是怎么回事,它是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设立的一个福利性项目,主要为贫困晚期癌症病人提供镇 痛治疗、舒适护理、心理辅导等免费宁养服务。我曾问过许多同事,他们也基本上都不甚清楚,让我深切觉得做好这个报道很有必要。李培轩告诉我,每周给患者取 药送药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去患者家探望也要看病人的身体,采访需要征得患者的同意。我们尊重李培轩的时间安排和患者的意见,不能为了采访而采访。很多时 候,我们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让许多新闻报道失去了它原本的真实和意义。等了两天,采访终于成行。于是,宁养院里、公交车上、患者家里、寝室中、操场上、 学生食堂……都成为我们跟踪采访的场所。怀着真情走基层,让我们拉近了与李培轩的距离。李培轩在吉林大学读大四,我也是吉林大学毕业,自然就成为他的校友 师兄;宁养义工需要帮患者取药送药、做家庭探访、心理舒缓等等,这些我没做过,就要真心向他请教;有一天给患者送药时没有赶上吃午饭,我们就在车里一起啃 面包,因为做宁养义工错过饭点是常有的事儿;五一假期,我还专门到学校找他一起聊天,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几个小时的采访基本上都是在无意中完成的,没有 刻板地追问,更没有提前设计……这一切让采访非常自然真实,接近了一种纪录式的表达。怀着真情走基层,让我们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现在,对于“癌症”,很 少人能坦然面对,他们中大部分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还在遭受着心理的煎熬,这些徘徊在生命边缘的人渴望社会关爱、需要生命最后的尊严。采访中我 们体会到,你首先应该是一个给他们送去关爱的人,我们自掏腰包给每个要去探访的患者都买了一些生活用品,他们都是贫困的癌症晚期患者。每个生命都很顽强, 每个生命故事都很精彩,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倾听者。之后,你才是一个记者,一个记录者,要勾起患者美好的回忆,记录他们与李培轩的深厚感情。记得刚开 始在采访患者箭亚芬时,面对镜头,老太太态度很平淡,说不上两句就停了。我们就果断停机了,与她聊起她年轻时候的事,聊她的子女,聊她难忘的事儿。其实, 老人很健谈,只是我们一进屋没说几句,就把机器支上采访,让老人觉得很不舒服。等聊到李培轩要出国,箭亚芬哭了,老人说:“他走我得掉眼泪,那也没招儿, 孩子毕业要走了,等他回来我也没有了……”在一边坐着的李培轩一边给箭奶奶轻轻擦拭眼泪,一边说:“不会的,奶奶,我会一直跟您保持联络的……”像对自己 的亲人一样,老人略带责备的口吻说:“你可别给我打电话,在美国打电话,那家伙成贵了……”我们都笑了,就这样,一个完整的长镜头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在看 了李培轩给患者陈万荣制作的“旅行笔记”时,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那确实是一份凝聚着真情、凝聚着爱的生命纪念。在片子制作过程中,我们对“旅行笔记”作 了放大处理,深入挖掘“旅行笔记”的制作细节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成为这组报道的一大亮点。
 
  3.走基层需要下真功夫。每个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千差万别,不过,走基层中,只要沉得下去,懂得下真功夫,它一定能补拙成巧。电视首先靠镜头说话,医 院中、公交车上、患者家……摄像毕可佳一直在跟拍,共计拍摄了近9个小时的素材,其中有不少精彩的现场,还有大量表意性的镜头。后来我们又几次补拍了一些 镜头,这为后期制作提供了前提条件。成稿前,我反复回看画面素材,把现场声一句句打出来,构思结构、布局成篇。面对一个让你感动的采访,如何让报道感动别 人,确实是一个功夫活儿。李培轩不是宣传部门指定的典型人物,他做的事也没有什么实效性,甚至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就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儿”。不过,在采访 过程中,有几点让我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李培轩做宁养义工那么真实纯粹,他告诉我根本没想太多,就是想常态化地做点帮助别人的事儿,在这样一个喧嚣的社会, 一个“90后”学生能够坚持两年服务癌症晚期患者,确实难能可贵。他们身上少了一些娇气,多了一份担当;少了一些冲动,多了一份做事的执着。二是没想到一 个“90后”学生思考会那么成熟,开始时,我一度按记者惯性思维总试图想让他表达点什么,事实证明我错了,他用真情流露给我上了一课,也印证了一点,就是 采访对象的切身体会永远都要高于你强加给他的表达。在李培轩的《义工日记》中,有很多篇幅都是在谈他做义工的收获,表达对生命的反思和尊重,因此在每篇报 道的最后,我拿了《义工日记》中话的作为结尾。三是没想到这些癌症患者面对病魔能如此顽强。68岁的骨癌患者箭亚芬与癌痛已经抗争了五年,肺癌患者杨国信 与病魔对抗了三年,鼻咽癌患者王方林四年四场大病……他们让我很震撼,他们渴望交流,他们幽默、乐观、顽强,看到他们,让我觉得真应该好好珍惜生命、珍爱 生活、珍视亲情,媒体应该关注这个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让观众从报道中思考点什么。走基层,发现这些真实,需要真情记录它,更要下真功夫呈现它。
 
  让走基层成为一种工作态度。
 
  基层,在哪里?基层,在田间地头儿,在农家的炕头儿上、板凳上,“你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往往就会就沉淀多少真情”;基层,在火热的工地,在 宁静的校园,在温情的社区,隔着车窗看到的、从材料上扒下来的新闻永远不会鲜活、打动人;基层,更装在我们每个记者的心里,边远地区是基层,厂矿车间是基 层,繁华街区同样是基层,只要我们把走基层当成一种工作态度,动真脑筋、怀真感情、下真功夫,基层就无处不在,都能写出接地气、有感染力的好新闻。在采制 《走基层:宁养义工李培轩》的一个多月时间中,始终有种激情、有种莫名的感动在支持着我在跟踪采访、构思、编制,修改再修改、加班再加班。本来答应好岳父 趁他回河南老家前,五一假期时带他出去逛逛,放假时,我跑了两趟学校,找李培轩聊天。最终没有兑现承诺,岳父不仅没有埋怨,还夸奖了我,作为一个朴实的农 民,岳父觉得李培轩做的事儿值得好好宣传,报道很有意义。不能否认,记者做每个报道,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但好像又不是,当我们把“走转改”当为一种工作 态度、一种价值追求,记者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等年老的那一天,会多出许多难忘的美好回忆,我们的工作也变得更有意义。让“走转改”成为一种工作态 度,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坚持”源于意念上“坚定”,而“坚定”前提就需要我们每名记者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十年前,我来到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时,大厅里张挂的中心精神醒目而难忘:“为中心,尽职尽责;为电视,殚精竭虑;为发展,超越创新。”十年来,我们其实一直在走基层的路上。

通知公告公示

工作简报

吉林省网络名人座谈会成功举办

腾讯与吉林省委宣传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助 . . .

省广电局助力吉林故事“乘风破浪”

“遇见通化·三餐四季”系列主题媒体采风活 . . .

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召开学习贯彻 习近平 . . .

吉公网安备110106005897号  吉ICP备09097684号  版权所有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品牌商标、文字、形象及内容归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使用和传播
联系电话:0431-88600558  联系传真:0431-88600558  电子邮箱:87625894@qq.com